混凝土泵在中国的发展历史
混凝土泵随着混凝土机械的发展而发展。1984年,在建设部的支持下,由长沙建机院牵头,提出了国产混凝土机械产品更新换代的方针。首先,针对当时我国现状,于84年初在长沙开展了全国性的混凝土机械大比武与评奖,实际上也就是进行产品选型。通过行业专家反复论证比较,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国际发展趋势,对已有产品,认为混凝土搅拌机中的反转出料式和卧轴式较有前途,虽然当时该型产品还不成熟,但技术与市场潜力巨大。例如,当时我国鼓筒型搅拌机年产量约为15万台,单机重量达3~4吨,而反转式重量仅2吨多,仅原材料一项每年就可以节省钢材20万吨,同时搅拌机运转的耗电量也可以减少30~40%。84年,全国集中了70~80人的联合攻关队伍在长沙,对反转式150型、200型、350型、500型和卧轴式200型、250型、350型、500型等2个系列8个产品进行联合设计,同时在全国选择了10个厂进行试制。随后,针对由于各厂制造工艺不同的具体情况,联合攻关小组又组织开展了工艺上的学术交流,并且将6个厂的整个制造工艺过程通过录像记录下来,相互交流。
早在1977年,在研发和掌握了混凝土输送泵技术的基础上,长沙建机所 、廊坊机械化所和沈阳工程机械厂一道,开发研制了23m臂架式泵车,这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国产混凝土泵车。同时,国内其它企业采取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的方式,引进了德国、日本先进的混凝土车、站、泵产品和技术。1982年,原湖北建筑机械厂引进日本石川岛建机的泵车生产技术,合作生产臂架式泵车,从此结束了我国不能批量生产混凝土泵车的历史。上海华东建筑机械厂和阜新矿山机械厂于1987年引进了日本混凝土搅拌站技术,开发生产了 60~100m3/h商品混凝土站。1900年徐工集团引进德国普茨迈斯特的技术,合作生产32m泵车。
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,全面发展混凝土机械产品中的车、站、泵提上了我国建设机械发展议事日程。中国建设机械协会混凝土机械分会提出了“全行业联合起来,用三年时间发展‘一站三车’,把商品混凝土机械搞上去!”的口号。由于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,因此,中国建设机械行业协会在这一历史时期 ,抓住机遇,把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了自主创新、引导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壮大上来,促进我国混凝土机械行业的全面发展。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长沙建机院已完成25~90m3/h商品混凝土站(楼)的开发设计。至1944年,上海华东建筑机械厂和山东省建筑机械厂生产的混凝土站(楼)己在国内市场渐露头角,市场占有率达50%,外国混凝土机械产品一统中国市场的格局开始改变,垄断的局面被打破,在我国混凝土机械市场,开始形成有益于发展壮大国内产品、有益于提高产品质量性能的良性竞争环境。